第六百八十三章 巨大的變化
重生1980之強國崛起 by 滿城風沙
2019-6-29 22:07
劉瑯回到華夏大學,看到了熊懷誌教授,老人家的精神還好,但是跟半年前相比更加的瘦了,甚至給人壹種弱不禁風的感覺,讓劉瑯心疼的很。
昨天和趙天明教授聊天的時候也提到過熊老,七十多歲還在工作的人很多,畢竟現在國家損失了十多年的時間,為此付出的代價就是年輕壹代還不能獨當壹面,比如說鄧老,今年都快九十不還得工作嗎?但是他們畢竟從事的都是腦力勞動,像熊懷誌還在廠房裏跟著年輕人壹起幹活的實在是太少了,歲月不饒人,更多的是身體不行了。
華夏大學都跟熊懷誌教授說過很多次,讓他退休回家養老,即便不養老也不能像年輕人壹樣廢寢忘食的幹活,但熊懷誌不同意,這種精神讓所有人為之震撼。
“教授,我看您來了!”
劉瑯看到熊懷誌強忍下激動的情緒。
“呵呵!妳這個小家夥比半年前又高了壹些,不過我這個老頭子可比以前矮了,妳是越長越高,我是越長越矮,什麽時候躺下就完事了!”
很明顯,熊教授的腰比半年前彎了不少。
“教授,人不服老不行呀!妳要是想看著我不斷的成長,就得好好保養自己身體,要不然恐怕看不到我真正成長起的那壹天了!”
劉瑯此時也不說什麽客氣話了,幹脆就拿出對方的夢想來“要挾”,這意思很明顯:妳這個老頭要想活著看到國家變強就得休息,再這麽下去不出壹兩年就要完蛋了!
“我的身體我自己知道,能吃能睡就沒事,再說了,妳看看咱們的工程學院,已經是鳥槍換炮了!”
劉瑯早就看到在工程學院的旁邊多出了壹棟四層高的大樓,主體框架已經蓋好了,正在做外墻和內部裝修,看樣子再過壹兩個月就能投入使用,這棟樓是國家投資修建的,裏面大部分都是實驗室,熊懷誌原來的實驗室就在壹樓,面積大了壹倍左右。
“這是國家拿錢修建的實驗大樓,還有十幾套先進的儀器,為了這個實驗室國家可是花了兩千多萬元,大手筆呀!
不過呢,咱們的華夏工業科技也不能落後,幾個月前陳光他們在興莊租了壹個老廠子,裏面有現成的廠房,我又和安德魯斯公司聯系買了三套機床,還有從荷蘭進口了壹套金屬分析儀,也從英國進口了壹套小型頻譜儀,壹共花了壹百三十多萬美金,這些錢都是妳的變形金剛模型賺來的,想不到那麽個小玩意短短兩年時間就賺了那麽多的錢,我們都是托了妳的福呀!”
劉瑯點了點頭,這些事他都知道,因為華夏工業科技裏面有他的“眼線”,熊教授口中的陳光就是他眾多“眼線”中的壹個,他們這些人會把華夏大學發生的事情寫成書信寄給自己,所以他掌握的消息未必就比別人少。
“真好,這棟大樓馬上就要竣工了,教授您也得好好休息了!”
“休息,休息,其實現在我也輕松多了,陳光那些人逐漸成長起來了,就是有些毛躁,這是年輕人的通病,也沒什麽,慢慢改就是了,他們欠缺的是先進的知識理論和不斷的實踐,我們有了新廠房,實踐也沒什麽太多問題,剩下的就是國外先進的理論知識了,今年我們工程學院壹下子送出了七名留學生,其中三人妳都認識,妳曾經的舍友,他們三個人的成績就是年組的前三名,杜松公派到了美國伯克利大學,林海在島國的京南大學,何濤則是德國的。漢堡大學,學的都是本專業。”
不過他們這些人要想成才還得個幾年時間,妳這半年來從美國學到了什麽上次妳帶回來的那些理論知識就非常好,這壹次呢?妳在美國學到了什麽?”
熊懷誌問道。
“學到了很多東西,這是我昨天寫的關於不銹鋼精加工的壹篇文章,對我們國家應該有不小的幫助!”
劉瑯也不廢話,直接從背包裏拿出了十幾頁紙。
劉瑯腦中的知識對於現在的國家,甚至是華夏工業科技來說都是超前的,很多都無法實現。
工業體系畢竟是壹個系統工程,從最基礎的材料到冶煉加工技術,再到模具設計以及鍛造車磨,每壹個階段都不可或缺,而且工業是實用科學,必須要在實踐中制造出成品才行,所以,即便劉瑯腦海裏擁有著豐富的知識,在現實當中也不可能馬上對國家產生作用,只能壹步步來。
劉瑯昨天晚上寫了壹篇文章,就是基於國家當前不銹鋼冶煉方面的不足,進而提出在冶煉方式和冶煉爐工藝兩個方面如何進行改進。
熊懷誌剛忙接了過來,隨便的翻了翻就被裏面的內容吸引進去。
文章的字數不多,但全都是”幹貨”,把如何改進現階段不銹鋼的冶煉方式和工藝寫的清清楚楚,而且這些方法完全可行,只要投入資金就可以實現。
“好,好,好呀!這篇論文價值連城,足以抵得上數十萬噸的精煉不銹鋼!”
熊懷誌如獲至寶。
“精煉不銹鋼的冶煉我們國家可能在短時間內無法實現,不過按照氧氬噴吹的方式進行冶煉,我們國家的不銹鋼產量至少會提高兩倍,而且可以節省大量的電力資源!”
劉瑯說道。
三年前,華夏大學在德國進口了壹臺AOD冶煉爐,三年過去了,國家已經完全掌握了AOD冶煉爐的自主研發技術,去年壹年全國的不銹鋼產量達到了兩萬噸。
但是兩萬噸這還遠遠不夠,軍工產品是可以滿足了,但是生活用品還是無法大規模推廣,為什麽?就是因為AOD電爐耗電太大,當初華夏大學引進的那臺電爐功率是五十千瓦每小時,也就是說每小時耗電五十度,當時電力部門特意為華夏大學進行了電力線改造才算達到了電爐的標準。
那個爐子還只是實驗性質,如果是工業用爐更是恐怖,幾百千瓦都很平常,這就導致電力資源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