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吳霸春秋

迷惘的小羊羔

歷史軍事

公元前513年,吳國,五湖(太湖)。
千帆競走,波濤滾滾!
在煙波浩渺的 ...

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AA+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

             

第885章 九國之師伐吳

重生之吳霸春秋 by 迷惘的小羊羔

2024-1-7 21:24

  慶忌沒有絲毫的惱怒,從馬鞍邊上,取下了自己特制的鐵胎硬弓,而後慶忌站在馬背上,腳踏馬鐙,張弓搭箭,瞄準了城頭上的那個月氏首領。
  “哢嚓嚓……”
  拉動弓弦的聲響讓人感到壹陣的牙酸。
  “這人是得了失心瘋嗎?”
  “這麽遠的距離,他能射到城頭上?”
  “哼,自不量力!”
  趁著月氏人放松的時候,慶忌拉弓如滿月,並臉色沈毅,壹字壹頓的高聲道:“記住寡人的話!”
  “我大吳的城墻,沒有爾等的立足之地!”
  話音壹落,慶忌就射出了壹支勁道十足的箭矢。
  “咻!”
  “噗嗤——”
  那個還在放聲大笑的月氏首領,笑聲戛然而止,而後壹臉錯愕的神色,低著頭,看見了自己的咽喉被箭矢射中,幾乎穿透了。
  大量的鮮血,噴灑而出!
  見到自己的首領被射殺,城頭上的月氏人不由得亂作壹團。
  “放箭!”
  “上!”
  吳軍有著系統化的戰法。
  偌大的方陣之中,士卒們組成壹個巨大的箭陣,朝著城頭上的月氏人拋射出了宛如蝗蟲過境壹般的箭矢。
  悍勇的銳士,壹往無前的抱著炸藥包,放在城門口後,立刻引爆。
  “轟隆隆!”
  伴隨著巨響,城門被炸塌了。
  這巨大的爆炸聲,更是把城內的月氏人嚇得肝膽俱裂,根本不敢跟吳軍壹戰。
  “妖怪!這些吳人都是妖怪!”
  “快逃!”
  被嚇破了膽子的月氏人,紛紛作鳥獸散。
  吳軍的鐵騎兵,則是順著被炸塌了的城門,壹貫而入,左右沖殺,恣意的屠戮著逃跑的月氏人。
  話說回來,若不是這高奴城適才拔地而起,城門還是臨時打造的,這震天雷壹時半會的,也不可能把城門炸塌……
  經過壹番壹面倒的屠戮後,吳軍斬首五千余,俘虜近六千人。
  這些月氏俘虜,不出意外的話,是會被安排到偏遠地方搞基礎建設的。
  ……
  消滅這股敢於入侵上郡的月氏人,對於慶忌而言,只能算是壹段小插曲。
  畢竟,塞外胡人的戰鬥力,著實不怎麽樣。
  在戰國時代之前,胡人和戎狄可能對中原國家有著不小的威脅。
  但,歷史上從戰國時期開始,鄰近的秦國、趙國、燕國,哪個不是把塞外的胡虜摁在地上摩擦?
  以現在吳國的強勢,以及吳軍強悍的戰鬥力,全面碾壓月氏、東胡這樣的塞外異族,根本不難。
  結束了上郡之行後,慶忌的出巡隊伍,便抵達了隴西郡境內。
  慶忌首先巡視的,是烽火臺。
  烽火臺其作用主要是便於偵查,同時有敵入侵時,可以燃燒稻草等可燃物,這樣可以用煙火通報敵情,以讓下壹個崗提高警惕。
  最重要的是傳遞軍情,它需要與敵臺、墻臺等長城建築密切配合。
  敵臺可充作傳遞烽火信息的墩臺,沒有敵臺也沒有適於點烽的墻臺的地方,按傳烽路線必須建有烽火臺。
  烽火,也叫“烽燧”。
  敵人白天侵犯時就燃煙(燧),夜間來犯就點火(烽)以可見的煙氣和光亮向各方與上級報警。
  烽火臺之間距離壹般約為十裏,通常選擇易於相互瞭望的高崗、丘阜之上建立。
  如慶忌此時所在的這壹處烽火臺,為獨立構築,也有三、五個成犄角配置為烽堠群的,烽火臺的形狀因時因地而不同,大體為方、圓兩種。
  臺子上有守望房屋和燃煙放火的設備,臺子下面有士卒居住守衛的房屋與羊馬圈、倉庫等建築。
  作為隴西郡郡守的公子章,陪在慶忌的身邊,介紹道:“父王,若守臺士兵發現敵人來犯時,立即於臺上燃起烽火,鄰臺見到後依樣隨之,這樣敵情便可迅速傳遞出去。”
  “上壹次羌戎入侵,便是依靠這烽火臺傳遞的敵情,如若不然,我軍很難做出相應的反擊。”
  “善。”
  慶忌又看了看這烽火臺內的設施,詢問道:“烽燧守兵壹般有多少人?”
  “守烽燧的士卒有五、六人或十多人,其中有燧長壹人。”
  “戍卒平日必須有壹人專事守望,有壹人做飯,其余的人作修建、收集柴草(包括點烽火時用的柴草)等事宜。”
  頓了壹下,公子章向慶忌進言道:“父王,兒臣以為,長城沿線的烽火臺應與長城密切結為壹體,成為長城防禦體系的壹個重要組成部分。”
  “以便於迅速調動全線戍邊守兵,起而迎敵。”
  對於公子章的這壹想法,慶忌深表贊同。
  ……
  結束了隴西郡之行後,慶忌的出巡隊伍,又來到蜀郡,視察都江堰。
  經過多年的開鑿,都江堰已經竣工,為蜀中灌溉了萬畝良田,而且完全解決了水患,還能使許多舟船航行,可謂是便利極多的。
  離開蜀郡後,慶忌又沿著三峽進入巴郡,慰問了壹下當地的官吏、軍民,而後繼續南下,巡視南方九郡。
  吳國的南方九郡,即閩中郡、廬江郡、蒼梧郡、南海郡、象郡、桂林郡、黔中郡、滇郡、交趾郡。
  西南三郡和嶺南六郡,合稱為“南方九郡”。
  慶忌的這壹次出巡,耗時壹年多,直到公元前485年的正月,這才折返鹹陽。
  而在這個時候,關東列國已經蠢蠢欲動,準備對吳國發起壹次合縱。
  農歷三月,完成春耕之後,齊、魯、宋、衛、燕、韓、趙、魏、中山,壹共九個國家,在華陽舉行會盟,商議伐吳事宜。
  諸侯推舉趙鞅為盟主,合九國之師六十余萬人馬,浩浩蕩蕩的從華陽出發,奔赴函谷關。
  壹路上,聯軍攻城略地,迅速奪下了河西之地的許多城邑,但自始至終,都還沒能跨越天險半步。
  至於函谷關那裏,慶忌早早地以孫武為大將,田穰苴為副將,派了十五萬兵馬防守。
  慶忌的用意很簡單,就是依托有利地形,憑借著崤函之固,跟聯軍幹耗著。
  吳國還怕耗不起嗎?
  “殺!”
  函谷關內外,以至於大河之畔,血流成河,屍體堆積如山,但喊殺聲仍舊是沒有停止。
上壹頁

熱門書評

返回頂部
分享推廣,薪火相傳 杏吧VIP,尊榮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