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品鑒定師

小小青蛇

網遊小說

N城,古玩夜市,淩晨兩點,雖然夜已深,但這裏仍有不少人背著包,手中拿著手電筒,正 ...

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AA+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

             

第787章 甲骨(2)

極品鑒定師 by 小小青蛇

2022-4-24 23:36

  甲骨文被發現之後,引起了學術界的轟動。但是,古董商人為了壟斷財源,對甲骨的來源秘而不宣,以後又謊稱出自河南湯陰、衛輝等地。直到1908年,學者羅振玉才首先訪知甲骨出土於河南安陽的小屯村壹帶。於是他派遣自己的親屬去安陽求購,又親自前往安陽進行實地考察,先後共搜集到近二萬片甲骨,並於1913年精選出兩千多片編成《殷墟書契》(前編)出版,隨後又編印了《殷墟書契菁華》(續編),為以後甲骨文的研究奠定了基礎。
  實際上,甲骨文的發現之地——安陽小屯村壹帶,為商之首都,共經歷了八代十二王,歷時273年。後人稱這段歷史為殷朝,因而此地也被稱為殷都。殷都被西周廢棄之後,便逐漸淪為廢墟,後人稱之為“殷墟”。
  半個多世紀以來,殷墟出土的帶字甲骨共約16萬片之多,所用的單字也有4500多個。它是迄今為止,在中國所發現自成體系的壹種最古老的文字,與埃及的“聖書文字”、中美洲的“瑪雅文字”、蘇美爾的“楔形文字”幾乎同時,也因為此,在提到地下寶藏之首的時候,幾乎公認為非甲骨不屬了。
  而排在第二位的就是大家可以在歷史書上看到的——四羊方鼎,能夠登上歷史課本,就可見它的珍貴性了,與甲骨壹樣,它也是地下陪葬物,而且比起甲骨來,這四羊方鼎的傳奇性還要大壹些了。
  四羊方尊,重34.5公斤,器身方形,方口,大沿,頸飾口沿外侈,每邊邊長為52.4厘米,其邊長幾乎接近器身58.3厘米的高度。此外,頸部高聳,四邊上裝飾有蕉葉紋、三角夔紋和獸面紋,尊的四角各塑壹羊。其中,肩部四角是四個卷角羊頭,羊頭與羊頸伸出器外,羊身與羊腿則附著於尊腹部及圈足上。尊腹即為羊的前胸,羊腿則附於圈足上,承擔著尊體的重量。羊的前胸及頸背部飾鱗紋,兩側飾有美麗的長冠鳳紋,圈足上是夔紋。方尊肩飾高浮雕蛇身而有爪的龍紋,尊四面正中即兩羊比鄰處,各壹雙角龍首探出器表,從方尊每邊右肩蜿蜒於前居的中間。全體飾有細雷紋。器四角和四面中心線合範處均設計成長棱脊,其作用是以此掩蓋合範時可能產生的對合不正的紋飾。
  四羊方尊在地下沈睡了三千多年以後,在1938年4月,被湖南省寧鄉縣黃材鎮龍泉村的村民姜景舒發現。由於四羊方尊有著不凡的外形和如黑漆般的色澤,讓姜景舒以為挖到了“烏金”。於是,很快就有源源不斷的人前來參觀、撫摸。為了避免四羊方尊被絡繹不絕的參觀者損壞,姜景舒不得不請當地鄉紳出面維持秩序。只是防不勝防,方尊壹個羊頭的細小的角尖還是被弄掉了,再也沒找回來。
  同年5月,黃材鎮的壹位名為張萬利的古董商以400塊光洋購得四羊方尊。但是,這400塊光洋到了姜景舒手裏,實際只有248塊——中間已經經過當地保長、甲長和鄉紳的層層盤剝。
  張萬利買進四羊方尊以後,很快便轉手到了長沙,隨即被當時的政府沒收,交由湖南省銀行收藏保管。1938年下半年,湖南省銀行為躲避戰亂,西遷到湖南西部的沅陵縣。不久,四羊方尊就在日軍的空襲中,碎成二十多塊。
  1952年,在中國人民銀行湖南省分行的倉庫中,找到四羊方尊的碎片。1954年5月,湖南文管會的文物修復專家張欣如修復了四羊方尊,1959年被中國歷史博物館也就是現在國家博物館的前身,調至北京。至此,關於四羊方尊的曲折經歷算是告壹段落,這壹修復案例也被載入資料寶庫中。
  尊其實就是早期的酒器,四羊方尊壹方面保留了原始的圖騰崇拜,又有替代羊作為犧牲獻祭給神明的意思,同時還包含了對羊等家畜養殖興旺的期盼,也可能萌芽了後世關於羊的種種觀念。
  羊在祭祀禮儀中的地位僅次於牛,商代國都所在的河南安陽小屯發現大量祭祀坑,最多的就是牛、羊、犬,商王武丁時期的壹條有關商王室對武丁祭祀的材料中提到“蔔用百犬、百羊”,另壹條材料中提到“十五羊”、“五十羊”,可見羊作為祭祀的犧牲用量是很大的。羊的個性也使之成為人們喜愛的對象。先秦時期,人們對羊的個性有兩個歸納:善良知禮;外柔內剛。羊“跪乳”的習性,被視為善良知禮,甚至被後世演繹為了孝敬父母的典範;外柔內剛也被引申出許多神聖的秉性。
  而第三類,經常在地下被挖掘的則兵器了,駱天將話題扯到這方面來,謝明與劉大川很是興奮,畢竟駱天與他們許久沒有交流過了,今天是難得的機會,再看駱天壹幅並不急著走的樣子,謝明也樂得與他交談:“古代處於冷兵器時代,所以鑄造武器非常講究。尤其是帝王將相,他們的佩劍都是寶劍,而這劍更多的是壹種地位和身份的象征。此外,很多人也非常喜歡劍,所以打造出的刀劍往往是精品。他們將劍等兵器看做寶貝,死後也不舍得離開,所以很多寶刀、名劍都跟著主人進入了另壹個世界,以延續他生前的榮耀。越王勾踐劍和吳王夫差矛便是如此。都把自己生前用過的兵器帶到了地底下。”
  駱天壹邊查看那些古董,壹邊與謝明交流,若是有別人看到了,肯定會批他工作不專心,可是駱天十分有把握,謝明與劉大川也是見怪不怪了。
  越玉勾踐劍雖然已深埋於地下兩千三百多年了,但至今仍然光潔如新,寒氣逼人,鋒利無比,二十余層紙壹劃而破,因而享有“天下第壹劍”的美譽。可與其相媲美的則是“吳王夫差矛”。吳王夫差矛被人們稱譽為我國古代兵器中的“雙璧”。
  而兩者都出土在楚墓,對於這壹點的巧合,些考古學家和史學家認為這是禮贈和賞賜的緣故。由於吳越出寶劍,故在吳、越兩國與其他國家的交往中,勾踐劍與夫差矛作為貴重的禮物而送到了楚國。
  但是,另外有些學者認為是出於戰爭和掠奪的原因。在歷史上,戰爭是古代文化傳播的重要紐帶,而吳戈越劍作為壹種文化的象征或者戰後的戰利品,也隨著戰爭來到當時的楚國。還有人認為,歷史上楚越曾有姻親,楚惠王之母系越王勾踐之女,所以作為陪嫁,勾踐劍留在了楚。當然也不排除有其他可能性,比如,通過民間而流失到楚國,畢竟當時國家的疆域是非常小的。
  至於這地藏寶物第四,就是水銀了,其原因自然是與傳說中秦陵裏的水銀池相關,在古代,水銀的壹個重要用途就是制造鎏金青銅器,再加上其藥用,所以就成為了帝王陪葬物之壹,駱天心中因為飛天的原因,在水銀的話題上就匆匆帶過去了。
  陪葬寶物之五就是陶器了,之前參與高陵挖掘的時候,出土的就絕大部分是陶器,中國最早的陶器資料,出現於新石器時代早期。後來,在仰韶文化、馬家窯文 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等文化遺址,以及商、西周至秦漢的遺址發掘中,陸續出土了大量的陶器,依其種類可分為彩陶、墨陶、白陶、印紋陶、彩繪陶器等。
上壹頁

熱門書評

返回頂部
分享推廣,薪火相傳 杏吧VIP,尊榮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