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米崛起

嶺南仨人

科幻小說

米國。
馬薩諸塞州(麻省)的波士頓都市區劍橋市。
這裏坐落著著名的常春 ...

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AA+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

             

第三百零六章 五丁開山

納米崛起 by 嶺南仨人

2021-11-8 21:51

  梓潼縣,石牛鎮。
  在蓉城考察了兩天時間,黃修遠便來到這裏。
  石牛鎮的古金牛道不遠處,在崇山峻嶺中,隱藏著壹個燧人系的研究所,名為隧道挖掘研究所。
  研究所設立在半山腰上,采用了建造超級公路的矽酸鹽—氯化鈉材料,配合矽納米鍍層、鐵矽納米線。
  這種新型建材建造的壹體建築物,在蜀省這種容易山體滑坡、地震的區域,非常適合作為建築物材料,加上屋頂的太陽能電池板、儲備的淡水和食物,哪怕是作為末日基地,其中的配備也綽綽有余了。
  站在研究所的觀景臺上,眺望遠方那郁郁蔥蔥,其中隱藏金牛古道,黃修遠贊嘆道: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
  “這金牛古道,就是當年蜀王派五丁開的山,傳說五丁就是在梓潼境內被山崩掩埋的。”隧道挖掘研究所的首席研究員楊樹立,在壹旁笑道。
  黃修遠知道五丁開山的傳說,未來的考古發現中,就在梓潼縣的五丁山附近,發現了壹處先秦時代的遺跡,根據考古後,確定為五丁護送秦國五婦的車隊。
  從考古現場的種種跡象表明,當時車隊來到金牛古道的梓潼境內時,遇到山體滑坡,整支迎親車隊被掩埋在了梓潼的五丁山附近。
  後來秦國借金牛古道入蜀,滅亡了開明王朝,加上以訛傳訛,就漸漸變成五丁開山和壹系列傳說。
  將這遙遠的記憶收起來,黃修遠和楊樹立走入研究所內部,新材料建造的壹體化建築,給整個研究所平添了壹分科幻感。
  他在半個月之前,就批復了壹份20億的西南希望小學升級改造計劃,首先對處於地震帶的山區希望小學,進行升級改造,全部打造為壹體化建築。
  官方也打算逐步推進西南的基礎設施,以及高層建築,要求采用新材料進行建造,確保整體抗震性能,可以提升到抗8~9級地震。
  倆人走進研究所的貼山建築物,裏面是壹條巨大的隧道,這是隧道挖掘研究所的實驗場地。
  楊樹立帶他到壹旁的防護更換區,更換了防護服和頭盔,來到隧道挖掘的實驗區。
  他們站立的位置,周圍已經鋪設了高強度的板材,足以保證內部的安全性。
  十幾個研究員穿著防護服和防護頭盔,操作著各種設備,在前面的巖層中作業著。
  “董事長,這就是五丁計劃的新挖掘方案。”楊樹立指著眼前的設備說道。
  黃修遠拿起楊樹立遞過來的定制平板,上面有“五丁計劃”的各種資料,這個項目除了燧人系,還有工程院、科學院和好幾個高校參與。
  傳統的隧道挖掘施工中,要麽整體挖掘再填埋(多用於早期淺層地鐵),要麽采用爆破掘進,以及近些年來,用得比較多的盾構機掘進。
  無論是哪壹種方案,遇到密集巖層的時候,施工難度和成本都會成倍提升,特別是對於華國這種地形復雜的地區,西南地區、東南的道路施工建設中,挖掘隧道的概率幾乎是百分百的。
  盾構機雖然好,但是挖掘速度同樣不快,挖掘成本也相當高。
  為了讓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推進,更加快和順利,燧人系和工程院牽頭,組建了這個研究所。
  黃修遠看完了平板上面的詳細情況,又擡起頭來,看了看不遠處的施工作業現場。
  幾道冒著熱氣的淡紅色水流,在巖層上方流下,流淌在巖層表面。
  研究員按下通電開關,電流通過淡紅色液體,在巖壁表面產生化學反應,液體中的六錐球氧,開始掠奪巖層中的矽原子,並解放出大量的氧氣。
  通風系統將作業區內密集的氧氣抽出去,同時將地面水池的淡紅色水體,抽回循環系統中。
  通電了二十分鐘後,研究員按下關閉開關。
  挖掘機伸出挖鬥,在巖層上壹刮,大片大片的巖層塌下來,仿佛那種風化嚴重的石灰巖。
  刮了壹會,黃修遠目測已經挖掘了半米深度。
  “這個深度,分解液應該滲透不過去吧?”
  楊樹立笑著解釋道:“我們采用打孔輔助,每壹次打0.6米深度的密集小孔,塞入吸水海綿,澆上分解液後,這些分解液就會順著海綿進入巖體內部,加上巖層本身的裂縫,通電後可以破壞0.5~0.7米的巖層深度。”
  就在倆人談話的時候,挖掘機已經將巖層中,那些被腐蝕的部分刮下來了,露出裏面還沒有被腐蝕的巖層,和壹些淺淺的的小孔。
  挖掘機將土方挖到壹旁的沙石傳送帶上,運出作業區。
  另外壹臺帶著密集鉆孔機的機器,開始在巖層上作業起來,高硬度鉆頭的全功率運行,在半個小時後,就打好了壹排排密集小孔。
  然後用機械塞入吸水海綿,澆分解液,通電分解巖層。
  壹個循環下來,在兩個小時左右。
  “效率還是有些慢,壹個臺班才挖掘兩米多深度。”黃修遠顯然對於這個速度,有些不滿意。
  盾構機在硬巖層中,每天都可以推進6~10米,新挖掘技術就算是二十四小時作業,也就六七米進度,不足以形成壓倒性優勢。
  “董事長,現在這個作業方式,其實只是實驗使用的,我們接下來會結合盾構機,進行聯合作業的測試。”楊樹立說完,在平板電腦上,找出另壹份實驗計劃。
  黃修遠接過來看了看。
  分解法結合盾構機的聯合作業,在超算模擬計算中,確實可以有效提升作業速度。
  但是現實中,並沒有那麽簡單,原因在於分解液中的六錐球氧,具有超強的電解特性,壹通電就會大肆掠奪周圍的原子,而且還會產生大量的高純度氧氣。
  如此壹來,分解法要和盾構機結合,就必須保證盾構機不被分解液分解,這對分解液的溫度、電流強度控制,都要求非常高。
  現在的解決方案,是將盾構機的壹部分零件材料,更換成為不容易被分解液掠奪的元素,最好是和矽原子需要的溫度、電流,相差比較大的材料。
  至於高純度氧氣的問題,倒是不難解決。
  只要這些問題解決了,分解法結合盾構機,壹天推進30米是沒有什麽難度的。
  哪怕是花崗巖級別的硬巖,在分解法的腐蝕下,也和普通的黃土層沒有什麽區別。
  黃修遠吩咐道:“妳們盡快和中鐵那邊合計合計,搞壹臺盾構機過來測試壹下。”
  “董事長放心,中鐵比我們還著急,盾構機已經在路上了。”
上壹頁

熱門書評

返回頂部
分享推廣,薪火相傳 杏吧VIP,尊榮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