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兒

當年明月

歷史軍事

我們從壹份檔案開始。
姓名:朱元璋
別名(外號):朱重八、朱國瑞
...

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AA+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

             

第十壹章 投降?

明朝那些事兒 by 當年明月

2025-2-12 17:41

  換句話說,崇禎上臺以後,是很想幹事的,但有的事,幹了也白幹,有的事,幹了不如不幹,朝廷就是這麽個朝廷,大臣就是這幫大臣,沒法幹。
  所以他很失落、很傷心,但更傷心的事,還在後頭。
  因為上面這些事,最多是不能幹,但下面的事情,是不能不幹。
  崇禎四年(1631),遼東總兵祖大壽急報:被圍。
  他被圍的地方,叫做大淩河。
  壹年前,孫承宗接替了袁崇煥的位置,成為薊遼總督。
  雖然老頭已經七十多了,但實在很靠譜,上任不久,就再次巡視遼東,轉了壹圈,回來給崇禎打了個報告。
  報告的主要內容是,關錦防線非常穩固,但錦州深入敵前,孤城難守,建議在錦州附近的大淩河築城,擴大地盤,穩固錦州。
  這個報告體現了孫承宗同誌卓越的戰略思想。七年前,他穩固山海關,恢復了寧遠,穩固寧遠,恢復了錦州,現在,他穩固錦州,是打算恢復廣寧,照這麽個搞法,估計是想穩固沈陽,恢復赫圖阿拉,把皇太極趕進河裏。
  想法好,做得也很好,被派去砌城的,是總兵祖大壽、副總兵何可綱。
  在袁崇煥死前,曾向朝廷舉薦過三個人,分別是趙率教、祖大壽、何可綱。
  他在舉薦三人時,曾說過:
  “臣選此三人,願與此三人共始終,若到期無果,願殺此三人,然後自動請死。”
  袁崇煥的意思是,我選了這幾個人,工作任務要是完不成,我就先自相殘殺,然後自殺。
  這句話比較準,卻也不太準。
  因為袁崇煥還沒死,趙率教就先死了。袁崇煥死的時候,祖大壽也沒死,逃了。
  現在,只剩下了祖大壽和何可綱,他們不會自殺,卻將兌現這個諾言的最後壹部分——自相殘殺。
  【投降】
  帶了壹萬多人,祖大壽跟何可綱去砌磚頭了,砌到壹半,皇太極來了。
  皇太極之所以來,也是不能不來,因為當他發現明軍在大淩河築城時,就明白,孫老頭又使壞了。
  如果讓明軍在大淩河站住腳,錦州穩固,照孫承宗的風格,接下來必定是蠶食,慢慢地磨,今天占妳十畝地,站住了,明天再來,還是十畝,玩死妳。
  所以,他親率大軍,前往大淩河,準備拆遷。
  但祖大壽辛苦半年多,自然不讓拆,早早收工,把人都撤了回來,準備當釘子戶。
  然而,當皇太極氣喘籲籲地趕到大淩河城下時,卻又不動手了。
  他只是遠遠地紮營,然後在城下開始挖溝。
  皇太極很賣力,在城下待了壹個多月,也不開打,只是圍城挖溝,挖溝圍城,經過不懈努力,竟然沿著大淩河城挖了個圈。此外,他還很有誠意地找來木頭,圍城修了壹圈柵欄。
  如此用功,只因害怕。
  鑒於此前他在寧遠、錦州吃過大虧,看見城頭的大炮就哆嗦,所以決定,不攻城,只圍城,等圍得差不多了,再攻。
  對於這壹舉動,祖大壽嗤之以鼻,並不害怕,事實上,得知圍城後,他還派人在城頭喊話:
  “我軍糧草充足,足以支撐兩年,妳奈我何?”
  皇太極聽到了,並不生氣,想了個很絕的回答,又派了個人去回話:
  “那就困妳三年!”
  所謂糧食支撐兩年,自然是吹牛的,幾天倒還成,而且祖大壽當時手下的部隊,有壹萬多人,雖然皇太極的兵力是兩萬多,但以他的水平,守半個月沒問題。
  更重要的是,他還有個指望——援軍。
  大淩河被圍的消息傳來後,孫承宗立刻開始組織援軍,先派了幾撥小部隊,由吳襄帶頭,往大淩河奔,據說後來的著名人物吳三桂也在部隊裏。
  可惜,這支部隊剛到松山,就被打回去了。
  皇太極早有準備,因為他的部隊,攻城不在行,打野戰沒問題,反正這破樓拆定了,來幾撥打幾撥!
  孫承宗也很硬,這城樓修定了,就是用人擠,也要擠進去!
  崇禎四年(1631),最大規模的援軍出發了。
  這支援軍由大將張春率領,共四萬余人,奔襲大淩河,列陣迎敵。
  大客戶上門,皇太極自然親自迎接,到陣前壹看,傻眼了。
  統帥張春是個不怎麽出名,卻有點兒水平的人,他千裏迢迢趕到大淩河,卻擺出防守的陣勢,收縮兵力,廣建營寨,然後架起大炮,等皇太極來打。
  因為就雙方軍事實力而言,跟皇太極玩騎兵對砍,基本等於自殺。擺好陣勢,準備大炮,還能打幾天。
  這是個極為英明的抉擇,可惜,還不夠。
  戰鬥開始,皇太極派出精銳騎兵,以左右對進戰術,攻擊張春軍兩翼。
  但張春同誌很有水平,陣勢擺得很好,大炮打得很準,幾輪下來,後金軍隊損失慘重。
  在戰場上,英明是不夠的,決定戰爭勝負的,是實力。
  進攻失敗後,皇太極拿出了他的實力——大炮。
  由於之前被大炮打得太慘,皇太極決定,開發新技術,造大炮。
  經過刻苦偷學,後金軍造出了自己的大炮,共三十門,雖說質量如何不能保證,至少能響。
  所以當巨大的轟鳴聲從後金軍隊中傳出時,張春竟然產生錯覺,認為是自己的大炮炸膛,還派人去查,但殘酷的事實告訴他,敵人已經馬刀換炮了。
  但張春認定,無論如何,都要頂住,他親自上陣督戰,希望穩住陣腳。
  這個願望落空了。
  為保證此戰必勝,張春來的時候,還帶上了壹員猛將——吳襄。按原先的想法,吳將軍是本地人,跟皇太極也打了不少仗,熟悉情況。
  應該說,這個說法是很對的,吳襄到底了解情況,壹看仗打成這樣,立馬就跑了。
  這種搞法極其惡心,並直接導致了張春的潰敗。
  明朝四萬援軍就此覆滅,而城內的祖大壽,基本可以絕望了。
  但絕望的祖大壽不打算放棄,他決定突圍。
  突圍的地點,選在南城,據他觀察,南城敵人最為薄弱。
  按祖大壽的想法,能突出去最好,突不出去就回來,也就是試試。但他萬沒想到,這壹試,竟然解決了壹個貝勒。
  幾天後,祖大壽發動突圍,與後金軍發生激戰。
  圍困南城的,是皇太極的哥哥莽古爾泰,此人屬於大腦很稀缺,四肢很發達類型,故被稱為後金第壹猛將(粗人代名詞),但這次,他遇上了更猛的祖大壽。
  戰鬥非常激烈,祖大壽不愧為名將,帶著城裏的兵(並非關寧軍)往死裏沖,重創城南軍隊。
  莽古爾泰感覺不對,便向皇太極請求援兵。但出乎意料的是,援兵竟然遲遲不到,莽古爾泰只能親自督陣,用上所部全部兵力,才擋住了祖大壽的突圍,損失極為慘重。
  莽古爾泰在四大貝勒裏,排行第三(皇太極第四),被弟弟忽悠了,實在是氣不過,所以他立即找到皇太極,說自己損失過重,要求換防。
  但皇太極壓根兒不答理他,莽古爾泰氣不過,就把刀抽了出來,要砍皇太極,幸好被人攔住,才沒出事。
  搞笑的是,莽古爾泰同誌回去後,居然了,且越想越怕,連夜跑到皇太極那裏承認錯誤。
  皇太極倒也幹脆,直接綁了關進牢房,不久,莽古爾泰就死了,死因不明。
  這已經不是皇太極第壹次耍詐了,他老人家雖然靠兄弟上臺,卻很信不過兄弟,按照他的想法,四大貝勒是沒有必要的,只要壹個就夠了。
  為達到這壹目的,每到打硬仗時,他都故意安排兄弟上陣,所謂“打死敵人除外患,打死自己除內亂”。
  比如崇禎三年,他聽說孫承宗出兵關內四城,明知敵人很猛,就派二貝勒阿敏出征,被打了個稀裏嘩啦回來,趁機撤了兄弟的職。
  這次也差不多,如此說來,他大概還差祖大壽個人情。
  但祖大壽的情況並未改變,他依然出不去,援軍依然沒法來,他依然不投降。
  皇太極想招降祖大壽,很想,所以他費盡心機,先是往城裏射箭,夾帶信件,可是祖大壽的習慣很不好,總不回。
  打了個把月,回信了。
  這也是迫不得已,當初被圍的時候,實在太過突然,按照明朝規定,軍事部隊執行任務時,身邊只帶三天幹糧,現在都三十天了,吃什麽?
  吃人。
  大淩河城裏,除了壹萬多軍隊外,還有兩萬多民工,幾千匹馬。
  還好,沒有糧食,吃馬也能活,過了幾十天,馬吃完了。
  沒辦法,只能吃人了。
  當兵的開始吃民工,而且很有組織性,今天吃幾個,就殺幾個,挑好人,組織起來殺掉,分吃。
  殺掉的人除了肉吃完外,連骨頭都沒剩,收起來當柴火燒,用人骨烤人肉,真正是物盡其用。
  就是這樣,也沒有投降。
  但祖大壽已經到極限了,這樣下去,沒被後金軍打死,也被城裏的兵給吃了。所以他開始跟皇太極聯系。
  聯系的話題很簡單,兩個字——投降。
  皇太極知道城裏很困難、很缺糧食,但他並不知道,祖大壽很堅忍。
  祖大壽根本不想投降,他只是拖延時間,等待援軍,但時間越來越長,援軍卻越來越少,於是,經過審慎地思考,祖大壽作出了壹個抉擇,脫離苦海的抉擇。
  他與皇太極的使者進行了會談,表示願意投降。
  崇禎四年(1631),祖大壽召集眾將,宣布決定,投降。
  所有的人都贊成,只有壹個人反對——何可綱。
  袁崇煥沒有看錯人,何可綱是壹個靠得住的人,他嚴詞拒絕了祖大壽的提議,即使餓死,絕不投降!
  袁崇煥也沒有說錯,他的魔咒最終應驗了。
  大家都投降,妳不投降,就只有殺了妳了。
  祖大壽用行動,完成了袁崇煥諾言的最後部分:自相殘殺。
  他命令將拒不投降的何可綱推出城外,斬首示眾。
  何可綱死前,並不驚慌,也不憤怒,只有鄙視,對叛徒祖大壽的鄙視。或許在他看來,這是最後的解脫,他終究沒有辜負袁崇煥的期望。
  但他並不知道,堅持到底的人,並不只他壹個,堅持的方式,除死外,還有其他方式,比死更痛苦的方式。
  殺死何可綱後,祖大壽出城投降。
  對於祖大壽同誌,皇太極顯示了最高程度的敬意,比對兄弟還客氣,帶著所有高級官員出營迎接,連跪拜禮都免了,拉進大營後,管吃管喝,吃完喝完又送土特產,安排休息。
  祖大壽很感動,隨即提出,希望為後金立功,並擬出了壹個方案:
  錦州的守將,都是自己的手下,雖然現在有巡撫丘禾嘉坐鎮,但只要能潛入城內,召集部下,就能殺掉丘禾嘉,攻陷錦州。
  皇太極同意了他的方案,給祖大壽湊了幾百人,假裝大淩河逃兵,護送他進入錦州,並派出多爾袞率領軍隊,隱藏在錦州附近,等待祖大壽的信號。
  信號是炮聲,按照約定,祖大壽如順利入城,應於十壹月二日放炮,第二天動手,殺掉丘禾嘉,如壹切順利,就鳴炮通知城外後金軍,裏應外合,攻克錦州。
  兩天後,在皇太極的註視下,祖大壽率領隨從,出發前往錦州。
  事情非常順利,十壹月壹日,在後金軍的暗中護送下,祖大壽順利入城。
  從某個角度看,皇太極是個生意人。
  其實他並不相信祖大壽,所以勸降又放走,還客客氣氣地請客送禮,只是希望得到更大的回報。
  十壹月二日,當他聽到錦州城內傳來炮聲時,他終於放心了,祖大壽傳出入城信號,這次生意不會虧本了。
  但是第二天,他沒有聽到炮聲,很明顯,祖大壽還沒有動手。
  第三天,也沒有炮聲。
  就在他極度懷疑之際,卻收到了祖大壽的密信。
  這封信是祖大壽從城中送出的,大致內容是說,由於出發倉促,且錦州軍隊很多,身邊的人又少,暫時無法動手,過兩天再說。
  既然如此,就多等兩天。
  兩天,沒信。
  又兩天,還沒信。
  到第三個兩天,終於有信了。
  皇太極又收到了祖大壽的信,寫得相當客氣,首先感謝皇太極同誌的耐心等待,然後訴苦,說錦州城內防布森嚴,難以動手,希望皇太極繼續等著,估計到來年,就能辦這事了。
  被人涮了。
  其實從壹開始,祖大壽就沒打算投降,堂堂大明總兵,怎麽能投降呢?
  但不投降就出不去,所以他決定,投個降,先出去。
  但是何可綱反對。
  此時,祖大壽有兩種選擇,第壹,當著大家的面告訴何可綱,我們不是投降,是忽悠皇太極的,等出去後,我們就找個機會跑路,回家洗了睡。
  但這麽幹,難保不被人舉報,保密起見最好別講。且何可綱本是個二桿子,要死就死,投降就投降,投什麽假降?
  第二,殺了他。
  只能這樣。
  於是何可綱死去了,祖大壽活下來,為了同壹個目標。
  事實上,祖大壽回到錦州後,啥都沒幹,就說自己跑回來了,繼續壹心壹意地鎮守錦州,堅決打擊皇太極。
  但剛涮完人家,就不認賬,實在太過缺德,所以他在十壹月二日的時候,還是按約定放了幾炮,就當是給皇太極同誌留個紀念,說聲拜拜。
  至於送信解釋情況,說自己暫時無法下手,倒也並非客氣,實在是沒辦法,因為他的許多部下和親屬,還在皇太極那邊,自己跑了,還不客氣客氣,就扯淡了。所以這幾封信的意思也很明確,就是說我雖然騙了妳,但妳也消消氣,別把事情做絕,將來沒準兒還能合作。
  當然,關於這件事,也有爭議說祖大壽同誌不是詐降,是真降,只不過回錦州後人手不足沒法下手,所以才沒幹。
  這種說法是不太靠譜的,因為很快,他就接受了錦州防務,鎮守錦州,要多少人手有多少人手,也沒幹。
  袁崇煥終究沒有看錯人。
  但這件事情最奇特的地方,既不是祖大壽忽悠,也不是皇太極被忽悠,而是崇禎。
  錦州守將,巡撫丘禾嘉是壹個極其謹慎的人,雖然祖大壽沒說實話,但他已多方查證,確認了祖大壽的投降,並且寫成了報告,上報崇禎。
  奇怪的是,報告送上去了,崇禎也看了,卻沒有任何反應,壓根兒就沒理這事,依然委任祖大壽鎮守錦州。
  在這世上混,大家都不容易,睜只眼閉只眼算了吧。
  最倒黴的反倒是孫承宗,他開始砌墻的時候,很多人就不服氣,現在墻沒砌好,就給人拆了,還收拾了施工隊,於是又是壹片口水鋪天蓋地而來,孫承宗比較識趣,壹個月後就辭職走人了。
  歷經三朝風雲,關寧防線的構架者,袁崇煥、祖大壽的提拔者,忠誠的愛國者,力挽狂瀾的偉大戰略家孫承宗,就這麽不幹了。
  但這並不是他的終點,七年之後,他將在另壹個舞臺上,演出他人生最輝煌的壹刻,以最壯烈的方式。
  【意外的意外】
  大淩河失陷了,皇太極走了,孫承宗也走了,這就是崇禎四年大淩河之戰的結果。
  但還有壹個結果,是很多人並不知道,也沒有料到的。
  而這個結果的出現,和袁崇煥同誌有莫大的關系。
  袁崇煥殺掉毛文龍後,皮島的局勢很穩定,過了壹年,就開始鬧事。
  鬧事的根本原因,還是毛文龍,因為這位兄弟太有才能,以至於他在島上的時候,大肆招兵,不但招漢人,還招滿人。
  畢竟不管漢人、滿人,都認錢,而且滿人作戰勇猛,更好用,加上毛文龍會忽悠,越招越多,許多關外的人還專程坐船來參軍,到最後竟然有上千人。
  但毛文龍死後,繼任的人能力差點兒,沒法控制局面,就兵變了,先是士兵互砍,然後是將領互砍,最後總兵黃龍專程帶兵上島,才算把事鎮住。
  但這件事壹鬧,許多人都不想在島上待了,其中有兩個人,這兩個人是孔有德和耿仲明。
  但到底去哪裏,還是個問題,這二位仁兄都是山東人,原先還是礦工,出來闖關東,現在闖不下去,壹合計,還是回老家。
  當然,回去挖礦是不能的,既然是兵油子,還是當兵合算,找來找去,聽說登萊巡撫孫元化那裏缺人,就去了。
  孫元化,明代偉大的科學家,徐光啟的學友,特長是炸藥學、彈道學,簡而言之,是搞大炮的。
  據說這人不但精通物理、化學,還懂葡萄牙語,當年還上過葡萄牙火炮培訓班,屬於放炮專家。
  當時他正跟葡萄牙人搞科學試驗(造大炮),手下缺人,孔有德帶人跑過來,十分之高興,當即就把人給收編了。
  其實孫先生雖說致力於科學研究,也曾打過仗,之前還曾當過寧遠副使,給袁崇煥打過工,也見過世面。可惜,知識分子就是知識分子。
  他並不知道,所謂孔有德、耿仲明,屬於有奶便是娘型,是典型的兵油子,給錢就開工,不給錢就打老板,招這麽倆員工,只好認倒黴。
  其實剛開始的時候,這兩位礦工兄弟還是很聽話的,也服管,估計換了老板,也想好好幹兩天。
  然而,意外發生了。
  祖大壽在大淩河築城,被人圍攻,朝廷四處調援兵,孫元化歸孫承宗管,孫承宗找他要兵,他就把孔有德派去了。
  孔有德很聽話,立馬就出發,前去拯救祖大壽。
  走到半路,意外的意外發生了。
  因為此時已經是十月份(陰歷),天開始下雪,孔有德估計是走得急了點兒,不知是糧食沒帶夠,還是當兵的想開小竈,反正是幾個人私自到老百姓家打獵,把人家裏的雞給吃了。
  吃完了,被人發現了。
  吃了就吃了吧,並非什麽大事,大不了賠幾只。
  可問題是,當地的老百姓比較剽悍,且沒說賠雞,把人抓住以後,先修理了壹頓,打得很慘。
  消息傳上去,當即炸鍋,孔有德怒了,這還了得,後金軍老子都沒怕過,怕老百姓?二話不說,索性搶妳娘的。
  問題是,搶完了怎麽辦,畢竟大明是法制社會,犯了法,是要殺頭的,所以孔有德破罐子破摔,反了。
  孔有德同誌原本是挖礦的,也沒什麽政治目標,更不打算替天行道,但既然反了,替天搶壹把還是要的。
  他帶領部隊,開始沿路搶劫。
  此時,得到消息的孫元化急得不行,連忙找來山東巡撫余大成商量對策,談來談去,談出壹個結果——招安。
  想出這麽個招,原因在於他們認定,孔有德的反叛是出於誤會,只要把他拉回來,安慰安慰,沒準兒再給幾只雞,就能解決問題。
  更重要的是,這件事如果追究起來,黑鍋就背定了,趁著現在事情還不大,瞞報情況拉人回來,還能保住官位,所以不能動武,只能招安。
  事實證明,瞞報註定是要穿幫的。
  孫元化派出使者,找到孔有德,告訴他,趕緊歸隊投降,否則就什麽什麽。
  孔有德很害怕,當即表示願意投降,前往登州接受整編。
  孫元化很滿意,坐在城裏等著孔有德,幾天後,孔有德順利到達登州,幹的第壹件事,就是攻城。
  孫元化同誌畢竟是知識分子,他並不知道,像孔有德這種兵油子,本沒有道德觀念,算是無賴,而能鎮得住他的,也只有更無賴的無賴,比如毛文龍。
  而孫專家最多也就是個技術員,對孔有德而言,不欺負是白不欺負。
  還好守軍反應快,立即出城迎敵。
  但就戰鬥力而言,雙方差距實在太大,登州城裏的部隊,平時最多也就打打土匪,跟從皮島來的孔有德相比,只能算儀仗。
  所以沒過多久,部隊就被孔有德軍擊潰,退回城內。
  雖然失利,但大體還算不錯,因為登州城有大炮,據城堅守,應該沒有問題。
  可惜孫元化同誌疏忽了極為重要的壹點——他忘記了壹個人:耿仲明。
  耿仲明還在城內,作為孔有德的鐵桿、老鄉、戰友兼同事,如果不拉兄弟壹把,是不地道的。
  耿仲明很地道,所以他連夜打開了城門,放孔有德進城,登州淪陷了。
  孫元化很有點兒骨氣,聽說叛軍入城,就準備自殺,但手慢了點兒,導致自殺未遂,被俘。
  孔有德到底是混社會的,講點兒江湖道義,沒有殺孫元化,只是把他扣做人質,同時,他又致信山東巡撫余大成,要求和談。
  好在余大成還比較清醒,知道事情鬧大了,當即上報朝廷,登州失陷。
  崇禎大怒,搞這麽大的事,現在才來匯報,幹什麽吃的!
  他馬上下令,免去孫元化、余大成的職務,委派謝漣為登萊巡撫,接替孫元化,平定叛亂。
  很快,孔有德也得知了這個消息,他明白,只能壹條路走到黑了。
  但他對孫元化似乎很有感情,到這份兒上,都沒動他壹根指頭,竟然給放了。
  但他做夢都沒想到,自己難得幹了件好事,也能把孫專家害死。
  因為這事從頭到尾,孫專家的責任太大,所以孫元化千裏迢迢投奔朝廷後,就被朝廷逮了,送到京城,審訊完畢,竟然判了死刑,拉出去砍了。
  現在的孔有德很麻煩,他雖然占據了登州,但也就是個小城,且還在明朝腹地,上天沒路,下地沒門,渡海沒船,基本是歇菜了。
  但非常難得,孔有德同誌很樂觀,他非但沒有走,還幹起了大買賣,找來了當年的同事李九成、耿仲明、陳友時,還拉上毛文龍的兒子毛承祿,並廣泛招募各地犯罪分子,擴編軍隊。
  更搞笑的是,他們還組織政府,開始封官,封到壹半,發現沒有官印,還專門抓了幾個刻印章的,幫他們刻印,很有點兒過日子的意思。
  當然,他們在百忙之中,沒有忘記自己的主業——搶劫,原先只搶個把縣,現在牛了,組團搶劫,分兵幾路,從登州開始,沿著山東半島去搶,搞得民不聊生。
  崇禎決定解決問題。
  但新任巡撫謝漣剛到任,就發現,在圍剿孔有德之前,他必須先突圍。
  孔有德同誌手下這幫兵,打後金軍,只能算是湊合,但打關內這幫人,實在是綽綽有余,謝漣到達萊州之後,就被圍了。
  但孔有德攻城的水平明顯是差點兒,雙方陷入僵持,妳進不來,我出不去。
  朝廷倒真急眼了,聽說新到的巡撫又被圍住,立即增兵,兩萬多人,直奔萊州。
  孔有德聽說朝廷援兵到了,也不含糊,加班加點地攻城,現炒現賣,拉出了登州城裏的大炮,猛轟城頭,竟然轟死了新到任的山東巡撫(謝漣是登萊巡撫)。
  謝漣雖說打仗沒譜,還是比較硬的,死撐,等援兵來。
  他等來的不是援兵,而是壹個做夢也想不到的消息。
  圍城的孔有德派出了使者,交給他壹封信,信中表示,希望謝大人開恩,願意投降。
  聽明白了,不是要謝大人投降,而是要謝大人接受投降。
  這是個比較搞笑的事,深陷重圍還沒投降,包圍的人倒要投降了,鬼才信。
  謝漣信了,因為形勢擺在眼前,朝廷援兵即刻就到,孔有德是聰明人,投降是他僅存的選擇。
  他決定親自出城,接受投降。
  謝大人到底還是知識分子,他不知道,孔有德同誌雖然是個聰明人,卻是個聰明的壞人,從他反叛那天起,就沒打算回頭。
  時候到了,孔有德張燈結彩,鑼鼓喧天,親自在城門迎接。謝巡撫很受感動,帶著幾個隨從出城受降。
  為示莊重,他還去找萊州總兵,讓他壹起出城。
  總兵不去。
  不但不去,還勸謝巡撫,最好別去。
  跟謝漣不同,這位總兵,是從基層幹起來的,比較了解兵油子的特點,認定有詐,堅持不去。
  保住萊州,就此壹舉。
  接下來的過程很有戲劇性,謝漣出城後,受到了孔有德的熱情接待,手下紛紛上前,親密地圍住了謝巡撫,把他直接拉到了大營。
  壹進去,就變臉了。
  孔有德的打算是,先把謝巡撫綁起來,當做人質,然後又把隨同的壹個知府拉到城下,逼他傳話,讓裏面的人投降。
  這位知府表示配合,到城下,讓喊話,就真喊了:
  “我死後,妳們要好好守城(汝等固守)!”
  按常規,此時發生的事情,應該是賊兵極其憤怒,殘忍地殺害了知府大人。
  但事情並非如此,因為知府大人固然有種,但更有種的,是那位不肯出城的總兵。
  他聽說巡撫被人劫了,知府在下面喊話,二話不說,就讓人裝炮彈,看準敵人密集地區,開炮。
  敵人的密集地,也就是知府大人所在地,幾炮打下去,叛軍死傷慘重,知府大人也在其中,壯烈捐軀。
  雖然巡撫夠傻,好在知府夠硬,總兵夠狠,萊州終究守住了。
  但孔有德還是溜了,趕在援軍到來之前。
  這麽鬧下去,就沒完了,崇禎隨即下令,出狠招,調兵。
  照目前情況看,要收拾這幫人,隨便找人沒有效果,要整,就必須惡整。
  所以,他調來了兩個猛人。
  第壹個,新任山東巡撫朱大典,浙江金華人,文官出身,但此人性格堅毅,飽讀兵書,很有軍事才能。
  但更猛的,是第二個。
  此時的山東半島,基本算孔有德主管,巡撫的工作,他基本都幹,想怎麽來怎麽來,看樣子是打算定居了。
  而且此時他的手下,已經有四五萬人,且很有戰鬥經驗,對付壹般部隊,綽綽有余。
  所以派來打他的,是特種部隊。
  崇禎五年(1632)七月,明軍先鋒抵達萊州近郊,與孔有德軍相遇,大敗之。
  孔有德很不服氣,決定親自出馬,在沙河附近布下陣勢,迎戰明軍。
  他迎戰的,是明軍先鋒,明軍先鋒,是關寧鐵騎,統領關寧鐵騎的,是吳三桂。
  第二人,吳三桂也。
  雖然按年齡推算,此時的吳三桂,還不到二十,但已經很猛,只要開戰就往前沖,連他爹都沒法管,對付孔有德之流,是比較合適的。
  戰鬥的進程可以用壹個詞形容——殺雞焉用牛刀。
  關寧鐵騎的戰鬥力,已經講過了,這麽多年來,能跟皇太極打幾場的,也就這支部隊。
  而孔有德的軍隊,雖然也在遼東轉悠,但基本上算是遊擊隊,逢年過節也就跟著毛文龍出來打黑槍,與關寧鐵騎實在沒法比。
  反映在戰鬥力上,效果非常明顯。
  孔有德的軍隊壹觸即潰,被吳三桂趕著跑了幾十裏,死了近萬人,才算成功逃走。
  原本孔有德的戰術,是圍城打援,圍著萊州,援軍來壹個打壹個。
  但這批援軍實在太狠,別說打援,城都不圍了,立馬就撤。
  萊州成功解圍,但吳三桂的使命並未結束,他接下來的目標,是登州。
  被徹底打怕的孔有德退回登州,在那裏,他糾集了耿仲明、李九成、毛承祿的所有軍力,共計三萬余人固守城池,他堅信,必定能夠守住。
  其實朱大典也這麽想,倒不是孔有德那三萬人太多,而是因為登州城太厚。
  登州,是明代重要的軍事基地,往寧遠、錦州送糧食,大都由此地起航,所以防禦極其堅固。
  更要命的是,後來孫元化來了,這位兄弟是搞大炮的,所以他修城墻的時候,是按炮彈破壞力來算。
  換句話說,平常的城墻,也就能抗鑿子鑿,而登州的城墻,是能扛大炮的,抗擊打能力很強。
  更麻煩的是,孫巡撫是搞理科的,比較較真兒,把城墻修得賊厚且不說,還充分利用了地形,把登州城擴建到海邊,還專門開了個門,即使在城內支持不住,只要打開此門,就能立刻乘船溜號,萬無壹失。
  所以朱大典很擔心,憑借目前手中的兵力,如果要硬攻,沒準兒壹年半載還打不下來。
  按朱大典的想法,這是壹場持久戰,所以他籌集了三個月的糧食,準備在登州城過年。
  到了登州,就後悔了,不用三個月,三天就行。
  孔有德到底還是文化低,對於登州城的技術含量,完全無知。聽說明軍到來,跟耿仲明壹商量,認為如果龜縮城內,太過認,索性出城迎戰,以示頑抗到底之決心。
  這個決心,只維持了壹天。
  率軍出城作戰的,是跟孔有德共同叛亂的李九成,他威風凜凜地列隊出城,擺好陣勢,隨即,就被幹掉了。
  明軍出戰的,依然是關寧鐵騎,來去如風,管妳什麽陣勢不陣勢,就怕妳沒出來,出來就好辦,騎兵反復沖鋒,見人就打,叛軍四散奔逃,鑒於李九成站在隊伍最前面(最威風),所以最快被幹掉,沒跑掉的全數被殲。
  此時城裏的叛軍,還有上萬人,但孔有德明顯對手下缺乏信心,晚上找耿仲明、毛承祿談話,經過短時間磋商,決定跑路。
  說跑就跑,三個人帶著部分手下、家屬、沿路搶劫的成果,連夜坐船,從海邊跑了。
  按孔有德的想法,跑他個冷不防,這裏這幫傻人不知道,還能頂會兒,為自己爭取跑路時間。
  然而,意外發生了,他過高估計了自己手下的道德水準,畢竟誰都不傻,孔有德剛跑,消息就傳了出去,而類似孔有德這類黑社會團夥,只要打掉領頭的,剩下的人用掃把都能幹掉。
  於是還沒等城外明軍動手,城裏就先亂了,登州城門洞開,逃跑的逃跑,投降的投降,跳海的跳海,朱大典隨即率軍進城,收復登州。
  事情算是結了,但孔有德這幫人在山東亂搞了半年,不抓回來修理修理太不像話,所以將領們紛紛提議,要率軍追擊孔有德。
  但朱大典沒有同意。
  不同意出兵,是因為不需要出兵。
  逃到海上的孔有德很得意,雖說登州丟了,但半年來東西也沒少搶,地主當不成,還能當財主。
  得意到半路,遇上個人,消停了。
  他遇上的這個人,名叫黃龍。
  孔有德跟黃龍算是老熟人,因為黃龍曾經當過皮島總兵,還管過孔有德。
  孔有德怕的人比較少,而黃龍就屬於少數派之壹,孔有德之所以投靠孫元化,就是因為黃龍太厲害,在他手下太難混。
  在最不想見人的地方、最不想見人的時候,遇上了最不想見的人,孔有德很傷心。
  老領導黃龍見到了老部下孔有德,倒也沒客氣,上去就打,孔先生當即被打懵,部下傷亡過半,連他的親人都沒幸免(他搶劫是帶家屬的),紛紛墜海而亡。
  但最不幸的還不是他,而是毛承祿。
  這位仁兄先是老爹(毛文龍)被殺,朝廷給了個官,也不好好幹,被孔有德拉下水搞叛亂,落到這般地步。而關鍵時刻,孔有德不負眾望,毅然拋棄了這位老上級的公子,把他丟給了黃龍。
  而孔有德和耿仲明不愧幹過海盜,雖說打海戰差點兒,但逃命還湊合,拼死殺出血路,保住了性命。
  毛承祿就不行了,被抓住後送到了京城,被人千刀萬剮。
  黃龍的戰役基本上徹底摧毀了叛軍,孔有德和耿仲明逃上岸的時候,已經是光桿司令了。山東叛亂就此結束。
  這次叛亂歷時半年,破壞很大,而最關鍵的是,叛亂造成了兩個極為重要的結果——足以影響歷史的結果。
  第壹個是壞結果:鑒於生意賠得太大,既沒錢,也沒人了,回本都回不了,孔有德、耿仲明經過短時間的思想鬥爭,決定去當漢奸,投靠皇太極。
  其實這兩個人投降,倒也沒什麽,關鍵在於他們曾在孫元化手下混過,對火炮技術比較了解,且由於壹貫打劫,卻在海上被人給劫了,很是氣憤,不顧知識產權,無私地把技術轉讓給了皇太極,從此火炮部隊成為了後金的固定組成部分。雖說孔有德、耿仲明文化水平不高,學得不地道,造出來的大炮準頭也差點兒,但好歹是弄出來了。
  更重要的是,由於他們辛苦折騰半年,弄回來的本錢,連同家屬,都被明軍趕進海裏餵魚,虧了老本,所以全心全意給後金打工,向明朝復仇。
  壹年後,他們找到了復仇的機會。
  除錦州、寧遠外,明朝在關外的重要據點,大都是海島,這些海島有重兵駐守,時不時出來打個遊擊,是後金的心腹大患,其中實力最強的守島人,叫做尚可喜。
  之前我說過,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是山東老鄉,且全都是挖礦的,現在孔有德決定改行挖人,勸降尚可喜。
  壹邊是國家利益、民族大義,壹邊是老鄉、老同事,尚可喜毫不為難地作出了抉擇——當漢奸。
  當英雄很累,當漢奸很輕松。
  第二個是好結果,經過這件事,崇禎清楚地認識到,關內的軍隊,是很廢的,關外的軍隊,是很強的,所以有什麽麻煩事,可以找關外軍隊解決(比如打農民軍)。


  
上壹頁

熱門書評

返回頂部
分享推廣,薪火相傳 杏吧VIP,尊榮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