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誘

琴清

古典修真

第壹章 魔輪開始轉動
2001年4月10日上海。魯迅公園鋪墊在我身下的壹份昨天晚上 ...

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AA+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

             

第三十六章

密誘 by 琴清

2018-6-9 06:01

第六章 ”天人合壹“的功夫茶
  思瀅、琴書等四女先是徙廚房搬出壹套茶具,接著又搬出壹只高約壹尺二寸的紅泥小炭爐,以及茶鍋、沖罐、茶池和壹瓶泉水等物。(作者註解:茶鍋屬細白泥所制,鍋爐高二寸,底有碗口般大,單把長近三寸,如紅柿般大,沖罐也就是茶壺,乃泥制陶壺,茶杯小如核桃,乃瓷制品,其壁極薄。茶池形狀如鼓,瓷制,由壹個作為”鼓面“的盤子和壹個類似”鼓身“的圓罐組成。盤子上有小眼四個,為漏水所用。而圓罐則用於容納由盤子漏下的廢茶水。功夫茶所用的沖罐,並非買來就用,要先以茶水”養壺“壹把小壺,須先以”洗茶“——”即泡茶時的第壹道茶“之水頻頻倒入其中,養上三月有余,方可正式使用。
  連鳳琴很快地燒燃炭火,註水茶鐺內烹煮。
  連老頭對思瀅說:”妳快搬幾個小板凳來,大家圍著火爐坐下。“
  琴書說:”斡嘛這麽麻煩,大家坐在沙發上不就好了,還要什麽小板凳,“
  連老頭搖搖頭,不以為然地解釋道:”我們今天喝的是功夫茶,這是中國茶藝的古典流派,可以說集中了中國茶道的全部文化精粹,這也是我今天這麽勞師動眾——“
  說話間用手指了指唐心虹和連鳳琴,以及擺放了壹屋子的各種茶具,這才繼續說道:”約齊了大家,又帶著這些古董,專門跑來,特意耠琴小子泡這碗茶的目的……“
  連老頭剛說到這裏,連鳳琴已經忍不住插嘴道:”爸爸,妳乾脆把妳想要說的話,直接了當講清楚不好嗎?斡嘛這麽大費周章,讓人雲裏霧裏摸不著頭腦。“
  連老頭苦笑著大搖其頭,”傻大姐,“道”是用來體會的,不是用來說的。
  況且很多事情不是事到眼前,又怎麽能說得清楚呢?佛家講究“緣分”和“悟性”任何事情都是強求不來的,我把我要說的所有話,還有這幾十年人生風風雨雨、坎坎坷坷,所積攢的所有經驗之談都泡在這杯茶內,妳們喝下去,是否能領舍就全要憑自己的智慧和運氣了。總之,今後那些事情,只有依靠妳們自己好自為之了。我是老了,不中用了,唉,人不服老不行,而我能講能說的,也只有這些了……“
  他這番話,非但沒有給我清疑惑釋,反而讓我更加糊塗難明,不遇,這讓我更加深了壹個印象——今天的事情絕不簡單,它的背後也許真有著刀光劍影的驚心動魄呢!
  話說到這裎,連老頭懷中的行動電話突然響了起來,連老頭壹楞,徙懷中拿出電話看了壹下,皺了皺眉頭,卻沒有理它,繼續著他的談興:”剛才我說到哪裏了?哦,說到為什麽要小板凳,是這樣的——功夫茶是中國茶中茶道最深的壹種,無論是對茶器、茶具、茶葉、泉水的精選,還是對候湯、淋罐、沖水、斟茶的細究,以及品茶環境氛圍的營造、品茶心理素質的調養、品茶鑒賞能力的比較等,都要充分體現“天人合壹”的美學思想。“
  ”首先是物求自然。火爐砂銚,紫砂壺白瓷杯,均要本土本色,茶葉茶湯均要本香本味。功夫茶以烏龍茶為專用茶葉,不設色,不加香,色求清淡,味求純真。本香本味,方可親近自然、品韻本原。這與其他茶可加料加色、加味、加香全然不同。“
  電話玲聲壹直響個不停,連老頭終於惱怒地再次拿出行動電話,重重地按了壹下應答按鈕,對著話筒嚷了壹句”過兩個小時再打遇來“便又把行動電話褂掉。大家都笑了起來。連老頭將手用力壹揮,嘟囔了壹句:”不識相的家夥,真令人掃興。“
  早已經端來小凳子的思瀅,沿著火爐擺放好凳子,讓大家圍爐而坐,落座後,思瀅又向連老頭說道:”乾爹,您的功夫茶還沒有講完呢,趕快繼續說啊!“
  連鳳琴扶著連老頭在小板凳上坐下來,連老頭又瞇起了眼睛:”嗯、嗯,別催我。可以這麽說,那個其次啊——“
  ”其次就是說人求專心。因為專心方能致“靜”“靜”是茶人的壹種審美修養和體驗。“歸根曰靜”心“靜”方可虛懷若谷、洞察分毫,像鏡子壹樣真實地反映出天地萬物。功夫茶的品飲特別要求茶人的專心入“靜”泡壹壺茶邊喝、邊看報紙、邊看文件、邊聽電話、邊辦事兒,那不叫功夫茶。功夫茶必須是“閑”著的人“靜”下心來,守在爐邊,圍著茶壺、盯著茶杯,註視著主人(品飲者皆為客)的斟茶動作,判斷其手藝是否正宗,功夫是否精熟,舉止是否文雅,神情是否莊重,四德齊備而茶葉上等,這是客體的完美,加上主醴的“虛靜”使得心靈格外空明,精神不斷升華凈化,品茶人在虛靜中與大自然融涵玄會,這才可通達“天人合壹”的“天樂”境界。適此時,“友情緩緩流動,談興徐徐舒張”“神明淩霄漢,思想馳古今”正是片時之間足抵十年麈夢的情形……“
  ”所以說,功夫茶的確不亞於壹門高深的學問。如果妳懂得‘天人合壹’的義理,功夫茶聖殿之門便打開著恭迎妳入室了。“
  此時,懷中的電話玲聲又頑強地響了起來。連老頭惱怒起來,拿出行動電話,狠狠地關掉了它,然後,他指著擺放在桌子上的茶具,同我道:”小子,考考妳,妳知道這個古董的典故嗎?“
  我仔細觀賞了壹下,這把陶土制成的茶壺古色古香,通體呈紫黑色,雜磋砂土,泛出星星白點,宛如夜空中的點點繁星,壺身上小下大,重心穩定,顯然是壹種古樸雄渾的精品,但除了壺柄較為奇怪以外,似乎也看不出什麽別的,我只好硬著頭皮說道:”這好像只是壹只普通的宜興茶壺嘛。“
  旁邊的連鳳琴頓時”噗嗤“壹笑,我知道自己出了洋相,但於這門學問本人確實欠學,為了在美女面前撐住面子,只好搜腸刮肚地勉強掩飾道:”宜興制作的紫砂陶茶具屬於陶土茶具中最為有名的壹種。這是因為宜興的陶土,毅力強而抗燒。用這種紫砂茶具泡茶,既不奪茶真香,又無熟湯氣,能較長時間保持茶葉的色、香、味。宜興紫砂壺大概始於北宋,興盛於明、清。它的色澤典雅,光潔無瑕,古時候,其精美之作貴如鼎,有“土與黃金爭價”之說。而明代紫砂壺大師——時大彬制作的小壺,又是壺中的極品,其做工典雅精巧,作為點綴於案幾的藝術品,更增添品著的雅趣。聽說,他制作的調砂提梁大壺紫砂壺更是陶瓷家族中的驕子,壹個便價值連城。“
  我忽然腦中靈光壹閃,興奮地說道:”這大概就是時大彬制作的茶壺吧,難怪工藝這麽高超!“
  連老頭瞇瞇眼睛,笑得更加得意:”妳啊,不學無術,不僅裝懂,聰明的真不是地方。這不是明代的茶壺,而是宋代蘇東坡設計的壹件樹提壺。妳看,這個茶壺是取自然的古青樹枝作為壺的把手,再配以精色瓜形壺身,上面還刻著古樸的的書法,清雅古樸,色彩對比也相得益彰,價值自然更加昂貴。妳看看壺身裏面——“
  思瀅、唐心虹、琴書和我都把頭湊上去,原來,不大的壺身裏面居然還有蘇東坡親筆題寫的壹首詩,筆力蒼糾,意境古雅:”蟹眼已過魚眼生,颼颼欲作松風鳴。
  蒙茸出磨細珠落,眩轉繞甌飛雪輕。
  銀瓶瀉湯誇第二,未識古人煎水間。(古語雲煎水不煎茶。
  君不見昔時李生好客手自煎,貴徒活火發新泉。
  又不見今時潞公煎茶學西蜀,定州花瓷琢紅玉。
  我今貧病長苦饑,分無玉碗捧蛾眉。
  且學公家作茗飲,磚爐石銚行相隨。
  不用撐腸掛腹文字五千卷,但願壹甌常及睡員日高時。“
  正在鑒賞的時候,那邊的水已經煮沸,連老頭對連鳳琴說:”來,丫頭,給大家表演壹下妳的茶藝功夫,也讓琴小子這個粗漢子開開眼。“
  連鳳琴還要推讓壹番,思瀅已經強拉她站起,她也只好不再客氣,壹邊沖泡,壹邊示範解說:”完整的功夫茶壹共包含有納茶、候湯、沖茶、刮沫、淋罐、燙杯、灑茶等八個步驟,而每壹個步驟又包含若幹……“
  ”治器,包括:起火,掏火,扇爐,潔器,候水,淋杯等六個動作。這好比打太極筆中的“太極起勢”是壹個預備階段。前面四件事不必多說,這“候水”“淋杯”都是初試功夫。大約起火後十幾分鐘,砂銚中就有聲颼颼作響,當它的聲音突然轉小時,那就是魚眼水將成了,應立即將砂銚提起,淋罐淋杯,再將砂銚置爐上。這時就是第二件事開始了。“
  ”納茶:打開茶葉,把它倒在壹張潔白的紙上,分別粗細,把最粗的放在罐底和滴嘴處,再將細末放在中層,又再將粗葉放在上面,納茶的功夫就完成了。
  所以要這樣做,因為細末是最濃的,多放了容易發苦,同時也容易塞住滴嘴,分別粗細放好,就可以使出茶均勻,茶味逐漸發揮。納茶,每壹泡茶,大約以茶壺為準,放有七成茶葉在裏面就很夠了。如果太多,不但泡出的茶太濃,味帶苦澀,而且好茶葉多是嫩芽緊卷,壹泡以開水之後,舒展開來,變得很大,納茶太多,連水也沖不進去了。但太少也不行,沒有味道。納茶是沖功夫茶的第壹步功夫。
  神明變幻,由此起矣。“
  ”候湯:蘇東坡煎茶詩雲:“蟹眼已過魚眼生”這就是指用這種沸度的水沖茶最好了。《茶說》雲:“湯者茶之司命,見其沸如魚目,微微有聲,是為三沸。銚緣湧如連珠,是為二沸。騰波鼓浪,是為三沸。壹沸太稚,謂之嬰兒沸:三沸太老,謂之百壽湯;若水面浮珠,聲若松濤,是為二沸,正好之候也。”
  《大觀茶論》也說:“凡用湯以魚目蟹眼連鋒進躍為度。”“”沖茶:當水二沸,就可以提銚沖茶了。火爐與茶壺的放置處大約剛好走七步。提銚後走了七步,揭開茶壺蓋,將滾湯環壺口,緣壺邊沖入,切忌直沖壺心(如用蓋甌,沖壹角,然後再沖各角,可同樣忌直沖壺心)提銚宜高,所謂“高沖低灑”是也。高沖使開水有力地沖擊茶葉,使茶的香味更快的揮發,由茶精迅速揮發,單寧則來不及溶解,所以茶葉才不會有澀滯。至於走七步再沖,目的在於滾水稍涼壹點,以免破壞維他命C。“
  ”刮沬:沖水壹定要滿,茶壺是否“三山齊”水平面如何,這時要見功效了。好茶壺水滿後茶沫浮起,決不溢出(沖水過多,溢出壺面是另壹回事)提壺蓋,從壺口輕輕刮去茶沫,然後蓋定。“
  ”淋罐:蓋好壺蓋,再以滾水淋於壺上。謂之淋罐。淋罐有個作用:壹是使熱氣內外夾攻,逼使茶香精迅速揮發,追加熱氣;二是小停片刻,罐身水份全乾,即是茶熱;三是沖去壺外茶沬。 “”燙杯:潮州土語說是“燒盅熱罐”乃是沖功夫茶中的功夫要點。我爸爸曾經走遍東西南北,到處總結喝茶的經驗,在他喝了功夫茶後說,功夫茶的特點就是壹個“熱”字,從煮湯到沖飲,茶都離不開這壹個字,這可謂得其三味矣。
  燙杯,在淋罐之後,用開水淋杯,淋杯時要註意,開水要直沖杯心。燙杯完了,添冷水於砂銚中,復置爐上,回身“洗杯”洗杯是最富有藝術形態的動作,老手者可以同時兩手洗兩個杯,動作迅速,聲調鏗鏘,姿態美妙。有壹位外國朋友,也是壹位茶迷,久聞功夫茶之名,不遠萬裏,千方百計,到了中國壹定要喝壹次功夫茶,他看到洗茶杯的動作時,不禁贊嘆再三,說是比雜技團的功夫還要高明呢!確實,不會洗耳恭聽杯的人,壹碰到杯便會給燙得要命,不打破杯子已是幸事,更不必說到“姿態美妙”了。杯洗完了,把杯中、盤中之水傾倒到茶洗裏去,這時,茶壺的外面的水份也剛剛好被蒸發完了,正是茶熟之時。老手於此,絲毫不差,便可灑茶敬客了。“
  ”灑茶:幾經數度功夫,最後壹手就是灑茶。灑茶也有四字訣:低,快,勻,盡。“低”就是前面說過的,“高沖低斟”的“低”灑茶切不可高,高則香味散失,泡沫四起,對客人極不尊敬。“快”也是為了使香味不散失,且可保持茶的熱度。“勻”是灑茶時必須像車輪轉動壹樣,杯杯輪流灑勻,不可灑了壹杯才灑壹杯,因為茶初出色淡,後出色濃。“勻”字委實重要的。“盡”就是汪要讓余水留在壺中。第壹沖留壹點,二三沖切切不可。灑完以後,還可把茶壺倒過來,覆放在墊上,使壺裏之水份完全滴出,這是因為只要沒有水在,單寧就不能溶解,茶就不會苦澀……“
  解釋完以後,她先用開水洗凈茶杯,藉以提高茶具溫度。
  ”這叫做白鶴沐浴或者洗杯“連老頭解釋道。
  然後,再拿起起壹個錫罐,打開倒出壹些茶葉,放在那只樹提壺內(這叫做烏龍入宮或者落茶)同時說道:”這些茶葉得之不易,我爸爸珍藏許久,都不舍得飲用。“
  這時候,唐心虹不解地問道:”這就是功夫茶的茶葉嗎?“
  連老頭連忙笑著解釋道:”所謂功夫茶,並非壹種茶葉或茶類的名字。而是壹種泡茶的技法。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為這種泡茶的方式極為講究,操作起來需要壹定的功夫,此功夫,乃為沏泡的學問,品飲的功夫。其中,潮汕功夫茶獨成壹格,如果烹茶沒有功夫,那也是不能叫做功夫茶了。所以功夫茶之收功全在烹茶,沖茶之法。“
  連鳳琴也解釋道:”功夫茶起源於宋代,在廣東的潮州府和福建的漳州、泉州壹帶最為盛行,可以說是唐、宋以來品茶藝術的承襲和深入發展。蘇轍有詩曰:“閩中茶品天下高,傾身事茶不知勞。”
  我今天用的就是潮汕功夫茶。“
  ”總的來說,功夫茶之“超凡”就在於其“烹治之法,本諸陸羽《茶經》而器具更為精致,操作更為考究,品飲更為高明。以功夫茶最具代表性的潮汕功夫茶來說,其茶藝流程要比紅茶、綠茶、花茶等其他茶類復雜得多,相比較而言,功夫茶有更多的講究。龍井與碧螺春是知名度較高的綠茶,號稱”色、香、味、形“四絕;而功夫茶,除了品賞這色、香、味、形之外,還要品”韻“如武夷茶的”巖韻“安溪茶的”觀音韻“鳳凰茶的”山韻“凍頂茶的”風韻“”韻“要清、雅、厚、遠。缺乏訓練或飲茶經驗較少的人,根本就分辨不出”韻“與”味“的區別,更不用說何為清、雅、厚、遠”思瀅也好奇地問道:“那麽這樣說來:只要是用這個功夫,沏的茶就都叫做功夫茶嗎?”
  連鳳琴點點頭,又搖搖頭,說道:“功夫茶壹定要沖出味道來,但並不是所有的茶葉都適合這樣子沖泡,壹般大家選用的都是如鐵觀音、水仙和鳳凰茶此類的烏龍茶葉,因為烏龍茶介乎紅、綠茶之間,為半發酵茶,用它,就能沖出功夫茶所要求的色、香、味。這功夫茶濃度比較高,初喝似嫌其苦,習慣後就會嫌其他茶不夠滋味了。”
  “那我們今天用的是甚麽茶葉呢?”
  琴書也開口問道。
  連老頭解釋道:“是碧天峰的”鐵觀音“”
  “鐵觀音?”
  “對!說起這個”鐵觀音“倒是有個典故:相傳,安溪西坪堯陽面巖仕人王士讓,清雍正十年中副貢,乾隆十年出任湖廣黃州府蘄州通判,曾築書房於南山之麓,名為”南軒“清乾隆元年春,王與諸友經常會文於南軒,於夕陽西附徘徊南軒之旁。壹日,層石荒園間有株茶樹異於他種,遂植南軒之圃,朝夕管理,精心培育,年年繁殖,枝葉茂盛,圓葉紅心;采制成品,烏潤肥壯,氣味超凡;泡飲之後,香馥味醇,沁人肺腑。”
  “乾隆六年,王奉召赴京,晉謁禮部侍郎方望溪,以此茶免餞贈。方侍郎品其味非凡,便轉獻內廷。乾隆帝飲後,甚喜,召見士讓詢問堯陽茶吏,以其茶烏潤結實,沈重似”鐵“、味香形美,猶如”觀音“因此,賜名為”鐵觀音“”
  “哦,原來如此。”
  
上壹頁

熱門書評

返回頂部
分享推廣,薪火相傳 杏吧VIP,尊榮體驗